提到结肠癌,不少人会觉得 “离自己很远”,甚至认为只有出现严重腹痛、便血时才需要警惕。但事实上,结肠癌在早期就会释放出诸多 “预警信号”,只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普通肠胃问题,导致很多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今天,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中医门诊部的邓文志主任,就来为大家梳理结肠癌的早期症状首胜证券,帮大家认清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警报。
邓文志主任遇到过不少结肠癌患者,其中很多人在早期出现不适时,都误将其当作 “肠炎”“便秘” 来处理,直到症状加重、身体消瘦才来就诊,此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。有位患者曾表示,自己早期频繁出现 “排便后仍有便意” 的情况,还偶尔伴有大便变细,以为是长期久坐导致的便秘,自行服用润肠药后症状暂时缓解,便没放在心上首胜证券,直到半年后出现便血、腹痛,检查后才确诊为结肠癌。邓文志主任指出,结肠癌早期症状具有 “隐匿性” 和 “迷惑性”,容易与常见肠胃问题混淆,而大众对结肠癌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,更是加剧了 “延误诊治” 的情况。其实,只要细心观察身体变化,及时捕捉这些早期信号,就能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,接下来邓文志主任将详细解读结肠癌的典型早期症状。
展开剩余74%(一)排便习惯异常:频繁变卦的 “肠道信号”邓文志主任强调,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是结肠癌早期最常见的信号之一,主要表现为 “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” 或 “排便次数明显变化”。比如原本每天固定排便 1 次,突然变成 3-4 天不排便,服用泻药后又出现持续腹泻;或者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被打乱,频繁出现 “想上厕所却排不出来”“排完还想排” 的里急后重感。这是因为肠道内的肿瘤会占据肠道空间,影响肠道蠕动,导致粪便传输速度异常,同时肿瘤刺激肠道黏膜,还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。很多人会将这种变化归咎于 “饮食不规律”“压力大”,但如果这种异常持续超过 2 周,且调整饮食、作息后仍无改善,就需要警惕结肠癌的可能,及时到医院做肠道检查。
(二)大便性状改变:粪便里的 “健康密码”除了排便习惯,大便的性状变化也藏着结肠癌的早期线索,常见的有 “大便变细”“黏液便”“血便” 三种情况。首先是大便变细,正常大便直径约 2-3 厘米,若肠道内有肿瘤,粪便在通过时会被挤压,直径可能缩小到 1 厘米左右,甚至呈现 “细条状” 或 “扁平状”,且表面可能伴有压痕;其次是黏液便,肿瘤刺激肠道黏膜会导致分泌物增多,排便时会发现大便表面附着透明或白色黏液,有时黏液中还会夹杂血丝;最后是血便,这是最容易被察觉但也最易被误判的症状,结肠癌引起的血便多为 “暗红色血液”,常与粪便混合在一起,不像痔疮出血那样多为 “鲜红色滴血”,且通常不伴有疼痛。邓文志主任提醒,一旦发现大便性状出现上述改变,尤其是血便,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 “痔疮”,需及时做肠镜检查,明确出血原因。
(三)腹部不适:容易被忽略的 “轻微异常”结肠癌早期还可能出现轻微的腹部不适,这类症状虽然不剧烈,但具有 “反复性” 和 “持续性”,常见的有 “腹部隐痛”“腹胀”“腹部肿块”。腹部隐痛多为间歇性发作,疼痛位置不固定,有时在左下腹,有时在脐周,疼痛程度较轻,类似 “肚子着凉” 的不适感,很多人会通过热敷、喝热水暂时缓解,从而忽视了潜在问题;腹胀则多与肠道梗阻有关,肿瘤堵塞肠道会导致气体、粪便堆积,患者会感觉腹部胀满,尤其是饭后腹胀感更明显;而腹部肿块通常在结肠癌中晚期才比较明显,但部分早期患者在平躺时,用手轻轻按压腹部,可能会在左下腹或右下腹摸到质地较硬、可轻微活动的肿块,按压时可能伴有轻微痛感。邓文志主任表示,若腹部不适持续超过 1 个月,且伴有体重缓慢下降(1 个月下降 5 公斤以上),需高度警惕结肠癌,尽快就医排查。
结肠癌的早期症状虽不典型,但只要足够关注身体变化,就能及时发现异常。日常生活中,大家要养成 “观察排便” 的习惯,同时做好预防措施:保持饮食清淡,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,减少油炸、腌制、加工肉类的摄入;每周坚持 3-4 次运动,每次 30 分钟以上,促进肠道蠕动;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、肠息肉病史、长期便秘或腹泻的高危人群,建议 40 岁后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,做到 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。很多人觉得 “癌症离自己很远”,但忽视早期症状往往会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。记住,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,重视这些早期信号,才能更好地守护肠道健康,远离结肠癌困扰。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,避免延误病情。
免责声明: 文章中所展示的图片均为人工智能生成。若这些图片存在版权问题或不适用于商业用途首胜证券,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一经指出,将立即删除相关图片,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!
发布于:四川省睿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